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对于孩子的痴迷,父母们的容忍往往成倒置状态,越小时,越能容忍;越大时,越不能容忍。尤其孩子上了初高中,父母就开始“严防死守”,深怕孩子在某一方面痴迷,会影响成绩。尤其在孩子成绩出现巨大波动时,父母对于孩子以前尚能容忍的痴迷也开始不能容忍,甚至想出各种方式制止或禁止。
孩子的成长中如果只剩下学习,绝对很痛苦内心对于学习必然会有抵触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打击时可能难以走出去
痴迷某些东西,比如追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状态,而且每一个成长阶段痴迷的方向都不一样。痴迷是孩子天性的一部分,更是孩子兴趣的升华。
孩子一定是首先对某个方面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浓郁的兴趣,在逐渐接触的过程中慢慢痴迷。
我一直认为,能够痴迷某一个方面的孩子,才是正常的。我特别喜欢看一些达人秀,曾看到一位台湾高中生痴迷于玩溜溜球,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如何将溜溜球表演的更好、更高级上。作为父母,要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痴迷。人各种各样的痴迷,都有其合理的地方。很多孩子,痴迷某一些东西,必然与他(她)的家庭、父母、成长、经历乃至于遭遇有关。比如说,有的孩子痴迷于游戏,其根源很可能是孩子在家庭中、生活中缺乏同伴,甚至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需要在游戏中寻找到陪伴的快乐。孩子对某一些东西痴迷,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有一个从好奇到感兴趣再到痴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短暂,如果父母够仔细、够敏感,一定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孩子痴迷的苗头。就拿痴迷追星来说,孩子可能是因为明星的某首歌、某部影片或者说某次言行而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兴趣,开始在生活中喜欢听这位明星的歌曲、看这位明星出演的电视电影甚至是娱乐节目。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痴迷前,尤其是刚刚产生兴趣时就敏锐的察觉到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影响孩子不追星,那才可能“扭转”成功。孩子已经痴迷后,父母再想去用强硬的命令、敌对的态度、暴躁的行为意图“暴风骤雨”般的“扼杀”孩子的痴迷。父母只能收获孩子的强势拒绝。就像我曾遇到一个高中生痴迷追星,母亲与她发生了激烈冲突。高中生按照母亲的意图改变了么?没有。不仅没有,矛盾反而升级。高中生不肯上学,休学在家一个月。此时,父母急了才真正知道强行去扭转孩子的痴迷只会失败,不会成功当孩子表现对某一方面痴迷时,孩子其实特别渴望得到父母与亲朋的认可。就拿我前面说的那个痴迷溜溜球的台湾高中生来说,他内心就非常渴望得到父母与亲朋的认可。在父母与亲朋的意识里,溜溜球应该是小孩子玩的东西。作为一名高中生,各个方面都已经开始发育成熟,就不该再去迷恋这种小孩子玩的玩具。显然,这位台湾高中生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他痴迷的溜溜球是很高级的东西,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流的被大众所接纳的表演方式。1所以说,当我们发现孩子痴迷某一方面时,父母第一要务应该是尊重与接纳。只有尊重了,接纳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才会有平等对话的基础。否则,父母就孩子痴迷发出的“制止言论”,只能是父母的“无病呻吟”,根本无法进入孩子内心,更不可能被孩子接纳。只有先尊重,先接纳,孩子才可能和父母就自己的痴迷敞开心扉。2第二要务是父母不强行制止孩子的痴迷。强行制止,除了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毫无意义。当我们无法制止孩子痴迷时,父母最高级的做法是:允许孩子的痴迷并约法三章式的压缩孩子的痴迷时间与空间,如规定每周的周六或者周日的某一时间段为孩子的“痴迷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孩子可以不受父母的认可干扰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痴迷的事情中去。这样既不会激发亲子矛盾,还能拉近亲子关系,也能压缩孩子平时的“痴迷时间”,更能有效的培养孩子如何行之有效的控制自己的“痴迷”。3第三要务是父母要通过亲子沟通了解孩子痴迷某一方面的原因。只有了解孩子痴迷的原因,父母才能真正对症下药,而不是“隔靴搔痒”无法击中“靶心”让问题越来越严重。4第四要务是父母做好能够参与到孩子痴迷的事件中去,真正了解孩子痴迷的利与弊,这样才能“言之有物”的劝说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说教,充斥着无数的大道理。孩子听了不仅厌烦,还不能理解。就像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表扬一样。反复的表扬孩子“你真棒”,除了让孩子“自大”,弊大于利。
痴迷,并非坏事。
有的孩子,就是缺乏对某一些美好事物的痴迷,还需要父母去培养。把孩子对某一些事物的痴迷,转变为对孩子未来有益处的痴迷,远比无情“扼杀”孩子的痴迷更有意义,也更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痴迷里面都有个人的独特性,也许就是上帝为他(她)打开的一扇窗,会在某一个领域表示出特别强烈的情感,如果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引导的话,很可能就会成为孩子的特长,甚至是一生的事业。
作者简介
鞠锋,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华夏国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员,张文质家庭教育指导师,著有《三国人物家庭教育启示录》、《好家长是这么炼成的》。
供稿:靖江市妇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